-
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賞析 (6)篇
(2019-07-07 04:05:29) 讀書賞析 -
作者:度陰山
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賞析 第(1)篇
最好的制度,或許是逼人致良知!中國古代盜墓猖獗時,能買得起鏟子的人都去盜墓。但都是歡樂少悲傷多,簡單而言,就是緣于人性。最初,盜墓者有兩個。找到墓門后,一個先下去,把墓里的寶物放進包裹,上面的那個就用繩子把包裹提上去。但經常發生上面的拉繩人拋棄下面的同伙而去的事。于是有人召開全體盜墓者大會,會議規定,以后盜墓,同伙之間必須是親戚,最好是父子??墒?,縱然是父子,也有兒子把老子拋棄在墳墓里的事發生。懂人性的人最后規定:父子二人去盜墓,下去收拾財物的人必須是兒子。這規定出臺后,就再也沒有把人丟在墳墓里的事發生。乍一看,這是優良的制度設定。但制度設定的背后,其實就是人性:兒子對父親的愛遠不如父親對兒子的愛,人類所以能繁衍至今,就是因為這種上輩對晚輩的毫不保留的愛。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父親對兒子致良知。其實,制度的設計者就是讓父親向兒子致他本然的良知。二戰期間,美國空軍降落傘的合格率為99.9%。從概率來就講,一千個跳傘的士兵中會有一個因為降落傘不合格而死掉。美國軍方要求廠家必須讓降落傘合格率達到100%。廠家負責人無可奈何地說,我們真是到極限了,合格率不可能100%。美國軍方負責人對他們說,肯定可以100%。這樣吧,以后你們送來的降落傘,我從里面隨即挑出幾個,你們負責人親自跳傘檢測。據說,奇跡出現了,從此,降落傘的合格率達到了100%。你也可以說,這是良好的制度設定。但它背后,仍是人性。人是趨利避害的,與生俱來。你若想他憑良心做事,大道理的作用微乎其微。只要盯準其趨利避害的人性,設計一種方式,他沒有別的出路,只能去憑良心做事。1519年,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。朱宸濠當初和中央政府的許多太監勾結,他被平定后,很多太監擔心自己的前途,于是慫恿皇帝朱厚照南下,并要朱厚照下圣旨,要他們去取朱宸濠。兩個太監跑去王陽明處,要他交出朱宸濠。王陽明對他們說,朱宸濠我是死活都不交的,他雖然被擒,但黨羽仍在民間,交給你們,我不放心。太監大鬧起來,王陽明安撫他們,先吃飯,吃了飯再說。于是,他們被請到竹樓上,他們一上去,王陽明就命人撤了梯子。無論兩個太監在樓上如何喊叫,王陽明充耳不聞。喊叫的累了,兩個太監坐在飯桌前歇息。飯桌上沒有飯菜,只有一些文件。百無聊賴之下,他們打開文件,才看了一頁,就魂不附體。這些文件都是信件,是他們當初寫給朱宸濠的,里面自然有阿諛諂媚,甚至有大逆不道的言辭。當他們魂飛魄散差不多時,王陽明走上來,對兩人說:二位還要不要朱宸濠了?兩個太監面面相覷,王陽明叫來人說道,把這些文件都燒了吧,沒有什么用啦。最后,太監沒有要朱宸濠,反而對王陽明感激不盡。王陽明對太監,使用的就是逼他去致良知。良知,能分是非、善惡、利害。兩個太監面對一大堆信件,自然知道什么是利什么是害。知道了這個,自然就肯致良知了:不要朱宸濠了,只要老命。這是制度設定的正念:如果你不主動致良知,那我就逼著你去致。
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賞析 第(2)篇
王陽明的一生光彩奪目,年輕時縱容自己性格去做被人譏笑之事。精神上的艷遇令他早年內心世界放蕩不羈;中年時,持重內斂,委曲求全,龍場悟道,創立心學,剿滅贛匪,平定叛亂;晚年時,傳播心學,惠及蒼生,平定匪患。他創造了很多人不可能創造的人生成績,散發了很多人不能散發的光輝,他的人生價值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。他詮釋了完美的人生,在良知的指引下創造澤被世人的人生價值。
心不妄動而能安靜,那么在日常生活中,就能從容不迫,閑暇安適。
良知就是造化的精靈,能生天和地,能造鬼和神,能度一切苦,能化一切哀??傊?,只要擁有良知,就能生活在極樂世界。
不要操心你的人生,但要操心你的良知。
人真正的風度是遇到變故遭遇屈辱時,能夠如尋常般平靜,不辱不怒不驚。
人必須通過做事來磨練自己的心智,磨礪自己的心境,這樣面臨事情時才不會亂,處理事情才能游刃有余,從容不迫,才能做到“動時心也定”。
好表現的人必是自以為是的人,人生在世,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名。
憤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,憤怒時,身體會分泌毒素,無異于慢性自殺。
按良知的指引去真切的為人處世,并持之以恒,圣賢的境界就在眼前。
乾坤由我在,安用他求為?千圣皆過影,良知乃吾師。
我們要經常實踐自己的善意來煉心,把自己的心煉成仁者的心,長此以往我們就會成為偉大的人,孟子說了,仁者無敵。
四句教:無善無惡心之體;有善有惡意之動;知善知惡是良知;為善去惡是格物。
圣人行事如明鏡,物來則照而已,世間任何事都不要強求。
圣學無妨舉業。
榮辱不在人,人自迷,酒不醉人人自醉,色不迷人人自迷,酒色榮辱都是身外之物,如果心外無物,何嘗能為物所迷。
人有建功立業之心沒錯,但千萬不要把這種心當常態。我們應該時刻格自己的心,心如明鏡,物來則照,勿刻意追求。
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。
讀王陽明,就是讀明代歷史;讀王陽明,就是學心學大智;讀王陽明,內心無限欽佩其文治武功;讀王陽明,無限感懷我大中華人才輩出,文化燦爛。嗟乎,所謂讀史生愛國心,該是如此。套用孫濤的口頭禪:我驕傲!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賞析 第(3)篇
本書基本上是用王陽明自己創建的心學來解構他本人的一生――在蠻荒的龍場,王陽明悟出了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”,因為他說了“古今中外人性都是一樣的”,即人人皆有良知。而在血腥的沙場和險惡的朝堂,讓龍場悟道實際發揮作用的,是“知行合一”。
《知行合一王陽明》是從知行合一的角度呈現王陽明傳奇人生的一本傳記:在經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、下獄待死的恐懼;流放南蠻的絕望、瘟疫肆虐的危險;荒山野嶺的孤寂、無人問津的落寞,直至悟道的狂喜、得道的平靜后,王陽明不但求得了內心的安寧,而且逐漸通過“知行合一”擁有了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。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,王陽明率文吏弱卒,蕩平了江西數十年巨寇;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,王陽明以幾封書信,一場火攻,三十五天內平定了寧王之亂;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,王陽明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江西部族匪患。從而得出的結論應該就是我f們每個人都需要的生存“天理”。所以,即使500多年后的今天,習大大也在不同場合提到王陽明的“知行合一”。不愧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學家、哲學家和軍事家,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,精通儒家、道家、佛家。這一點在本文的最后一章節中,他與弟子的一些對話中完全能感受到他的魅力所在。
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賞析 第(4)篇
在看《傳習錄》,十分晦澀,所以來看看解讀王陽明的書。心無外物↘?知行合一↘?致良知萬物一體,因為萬物本在心中,故心無外物。由于世間萬物都是有聯系的,所有被感知的事情都反應在我們心中,所以遵循“致良知”的理念,保持心地純良,做事聽從良心de直覺是最佳選擇。古往今來做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努力的人,冥冥之中何為導向,王陽明從人生前三十五年的迷惘中頓悟出是“良知”,從此開啟了他的“封圣賢”之路。所謂“知行合一”,意為知跟行應該是一個整體,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果。最易懂的例子是“如好好色,如惡惡臭”。喜歡美色(好好色)、討厭惡臭(惡惡臭)??吹矫郎?,是“知”,喜歡上美色,是“行”;聞到惡臭,是“知”,討厭惡臭,是“行”。正常人永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:看到一位美女后,先思考一下,我要不要喜歡她呢?聞到臭狗屎的味道后,先思考一下,我要不要厭惡它呢?這里是將知,變成一種本能。烙印在我們的潛意識中,與“良知”一起指導我們的思想。
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賞析 第(5)篇
看了第二遍了。第一遍看完也許只是解了概念,就是“知行合一”的“知”是“良知”,還有一句話“心即理,事上練”。讀完第二遍,“心”告訴我,第一遍并沒有真正感悟多少!這次試著認真聽聽自己的心,才感到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,順了“私欲”而做了很多違背“良知”的事——“心”說不要睡懶覺,可就是賴床了;“心”說要去鍛煉,可就是動不起來或堅持不久;“心”說對小孩子要有耐心,但就是會發脾氣;“心”說坐姿要正,但坐到沙發就是一副葛優躺;“心”說不要廢話太多,可就還是寫了這么多字…“心”很明確的告訴了自己太多的是非道德,但就是被這些情緒、喜好給左右了!如果“心”告訴我什么,我就去做什么,不就能鍛造一個更好的自己嗎!原來“心”如此的圣靈,真的還需要去外面求索嗎!上帝、佛祖無非也是教人向善,聽“心”聲,“知行合一”,“致良知”,自己不就是自己的上帝、佛祖嗎!
知行合一王陽明讀書賞析 第(6)篇
終于讀完此書,學習了很多很多!
總結如下:
1.王陽明的心學與眾不同,琢磨不透但卻又實用
2.心學中的善惡沒有絕對,只要按照良知來做就是善,否則就是惡
3.普通人需要做兩件事情來成為圣人,第一,要從內去提高自己的良知,讓他不被蒙蔽,第二,從外去練自己的良知,讓他發揮作用,也就是格物
4.按照王陽明的觀點,應該是人之初性本善
5.最重要的一點,知行合一?。?!知即是良知,行即是行動!
作者中間講了一堆無關的內容,有點跑題了。??赡苁且粫r思緒無法停止吧。我也不高妄加批判
聲明:此文信息來源于網絡,登載此文只為提供信息參考,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。如有侵權,請及時聯系我們:baisebaisebaise@yeah.net